找到相关内容33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光教科书:《佛教与世学》(3)

    佛教僧侣也总是心怀悲愍,奔走救济,尽施寺物,不以为苦。凡此均可以看出只要有佛教的地方,就有慈悲的法水为人抚慰伤痛,涤除悲苦。   随着科技进步,物质日益丰盛,但是社会文化和人类精神生活却越见低落。因此,...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0051959.html
  • 关于喜舍行愿门

    法语,都是教导我们如何摄受有情、慈悲救度的理论。走出寺院,是实践这些理论的大好因缘。看到有病不能医,孩子们失学、辍学,面对车祸、人亡、矿难、水灾、震灾等等悲哀、绝望、忧愁、伤痛、苦闷、无助、妻离子散,...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53254005.html
  • 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智慧(2)

    愤怒而退缩。  慈悲是很难办到的事。我们每天都活在关系中。尤其是如果我们想帮助别人--患了癌症、爱滋病的人,受虐妇女、儿童、动物,任何有伤痛的人--我们很快会发现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帮助的那个人不久便...不是,而只是一种隐隐约约的东西,或许是幽默、或许是满足,不论是什么心境,那心境都是道。  生命中一旦有了伤痛,我们通常都会认为那绝不是什么道或智慧的源头,反而认为我们之所以上道,就是要去除这份痛苦。(...

    比丘尼佩玛·丘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34754458.html
  • 人间佛教与普世伦理

    中心主义。理性的伤痛当然需要理性的治疗。治疗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从理性内部由自我革新带来新生,这一直是西方哲学和宗教界努力的方向;一种是从理性外部,用具有同构性的反思理性,辅助主体理性的修复,在这一点上...

    蒲长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75158365.html
  • 初发菩提心论 ——我所理解的佛教

    般弥满了宇宙——其中的所有生命都在痛苦中无望地选择和挣扎着……生存,并无意义!然而死亡又能改变什么吗?那所有伤痛激发起来的能量全部集中于一点上:死亡—意义!此刻,如果有什么能够扭转生命之苦,我愿做比死亡...

    雪格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22159850.html
  • 从牟宗三哲学谈儒佛会通的方法论探究

    生生世世承载著命限的伤痛而去。要不就重新认识世界实相而将道德创生本体作适度的修正。   牟先生对于儒家的圣人不以之为可以逃脱命定的限制其实是一个生活上的清醒的认识,只是牟先生的儒家哲学诠释体系的构作的论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2260009.html
  • 解读曼殊五部曲

    命运多舛,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四处漂泊。病痛的折磨,际遇的悲惨,内心的伤痛,三者萃于一身,终于使这位天才,过早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生活中的苏曼殊是极端个性化的,芒鞋破钵,放浪形骸,癫狂无度。他曾指洋油...

    达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23060364.html
  • 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激进与保守(2)

    揭露伤痛,让他们的继承者“记恨雪耻”,而是想通过真实地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让两位大师的后继者和广大中国佛教徒,正确认识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艰难曲折,自觉总结和吸取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与教训。笔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44461705.html
  • 佛教怎么看待战争?

    长崎人民留下永远难以抚平的伤痛,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因此才得以提前结束。   佛教肯定并赞美维护公理、维护正义、救人救世、杀生成仁、舍身取义等行为。不过在现实世间里,也时有遭曲解、滥用、误用的情形。 ...

    星云大师

    佛教怎么看待战争?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82764429.html
  • 释戒嗔:戒嗔的白粥馆(1)

    吃掉了?又或者是丢掉了?  但是老师在戒嗔手上打板子的情形记得了好些年。  人是否都这样,只记得别人的坏处,不记得别人的好处。  老师离别的伤痛持续了一整天。  第二天开始,戒嗔便和那些不用背书包的同学...

    释戒嗔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73165398.html